小伙伴們心心念念的中秋佳節(jié)就要到了,這一中華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除了闔家團聚、品茶賞月之外,剩下的重頭戲就是大快朵頤了。然而在吃膩了中華料理、日本料理、印度料理、各種西餐之后,似乎再難有什么美食能讓人們眼前一亮,那么這個中秋不妨試試光聽名字就很“高大上”的分子料理吧。
先別急著流口水,記者采訪到了法國美食總統(tǒng)獎獲得者、餐飲業(yè)國家級評委、“中國分子廚藝教父”郭紅曉,帶你提前品味分子料理背后的科學。
用科學技術(shù)做出不一樣的美食
郭紅曉有著百余堂分子美食烹飪課程的授課經(jīng)驗,他介紹,分子美食學就是用科學的方式去理解食材分子的物理、化學特性,然后創(chuàng)出“精確”的美食。
提出分子美食一詞的并不是某位大廚,而是匈牙利物理學家尼古拉斯·庫提(Nicholas Kurti)和法籍化學家艾維·提斯(Herve This)于1988年提出的。1969年,在牛津大學任教的尼古拉斯·庫提開始從科學角度研究食物,曾提出含有酶的菠蘿汁可令肉質(zhì)更柔軟,以及低溫慢煮等煮食原理。
而分子料理則是將科學家研發(fā)的科學方式、烹飪理論,用于做菜的一種方式。“這是一種高科技的烹飪方式,通俗地說,就是運用科學技術(shù),加上精確計量手段,通過化學物理方法,制造出最奇妙的食物的過程。”郭紅曉說,分子料理就是把食物看成一個一個分子的綜合體,改變食物本身的味道,制造驚奇。比如它可以讓馬鈴薯以泡沫狀出現(xiàn),可以讓荔枝變成魚子醬狀,也可以把巧克力做成意大利面的樣子……
后廚少了鍋碗瓢盆多了實驗設(shè)備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