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醞釀,到2004年《中國植物志》(科學出版社出版)全部完成出版,四代科學家薪火相傳、費時八十余載研究編纂,中國植物從此有了權威全面的“戶口簿”。
植物包括的范圍很廣,其中種子植物(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)和蕨類植物與人類關系最密切。它們涵蓋全部糧食、油料、水果、木林纖維、花卉以及絕大多數(shù)藥用植物和食用蔬菜,是植物中最具經(jīng)濟價值的部分?!吨袊参镏尽钒ǖ姆秶欠N子植物和蕨類植物,盡快編寫、早日出版,不僅是中國植物學工作者的共同愿望,也是國民經(jīng)濟發(fā)展的迫切需要。
《中國植物志》共計80卷126分冊,包含國產(chǎn)及歸化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31141種,分別歸屬于300多個科的3401個屬之中。全書有5000多萬字,圖版9000余幅,是世界上已出版植物志中種類最豐富的科學著作。
難度巨大的科學工程
植物志既是記載植物“身份”的“戶口簿”,又是全面記錄植物特征的“信息庫”。中國是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,《中國植物志》不僅詳細記載了中國已發(fā)現(xiàn)的所有植物的科學名稱、形態(tài)特征、系統(tǒng)位置、地理分布、海拔高度、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等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信息,還增加了植物的經(jīng)濟用途、物候期、物種生境、地方名稱等更具實用價值的信息,這也注定了植物志編研之路充滿艱辛。
編寫某個地區(qū)的植物志,要對該地區(qū)前人的工作進行研究和考證,諸如哪些人曾在此地探索過植物,發(fā)表過什么論著,記述過多少種類,發(fā)現(xiàn)和發(fā)表過多少新屬、新種,等等。此外,因為植物沒有國界,任何植物都應當有國際通用和承認的拉丁學名,新植物命名則必須遵循國際植物命名法規(guī)和承認優(yōu)先權。早在17世紀中期,外國植物采集家就不遠萬里來到中國,考察和采集植物標本。因此,編寫《中國植物志》,還必須了解浩如煙海的前人論著,查看保藏于世界各國標本館中的中國植物標本,以便根據(jù)國際植物命名法規(guī)決定取舍。這是一項重要而繁瑣的工作。
當然,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。要大規(guī)模組織科研力量到各個地區(qū),特別是到邊遠和科研空白地區(qū)反復考察和采集植物標本,并在有關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標本館,以便記錄和研究。此外,還要充分了解鄰近國家或地區(qū)的植物,以便進行對比研究。因此,編寫植物志是一項科學性很強、難度很大的工作。也是出于這個原因,世界上許多國家至今還未能完成植物志的編纂工作。
植物學家心血的凝聚
首先提出編寫《中國植物志》并進行開拓性研究的中國學者是胡先骕。他在1919年就親自到野外調查考察和采集植物標本,在同輩人的共同努力下,采集到近百萬份植物標本,開始創(chuàng)建中國人自己的標本館。1934年,他在中國植物學會第一屆年會上,提出編寫《中國植物志》的倡議。
與此同時,多位老一輩植物學家開始??茖俚难芯?,并著手收集必要的基礎性科學資料,特別是保藏于國外的有關文獻和采自中國的植物標本資料。應當說,如果沒有老一輩植物學家從上世紀20年代就開始的艱苦卓絕的奮斗,完成《中國植物志》的編寫是不可能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