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還需一點蜜。要想闖出新天地,無疑要跨越橫亙在前進道路上的一道道溝坎、一個個險灘,要有“洞中歲月”那股壓不垮的拼搏精神。
到過紅旗渠的人,無人不知青年洞。這是一條600多米長的隧洞,也是紅旗渠總干渠的“咽喉”,它懸于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,站在洞口往上看,山石陡峭如切,往下看,懸崖深不可測。震撼之余,不禁引人浮想:是什么樣的一群人,在這天險之中,開鑿了一條如此壯觀的空中隧洞?
青年洞向人們透露了答案。1960年10月,因自然災害和國家經(jīng)濟困難,上級決定農(nóng)民生產(chǎn)自救,紅旗渠工程被迫停工。為早日實現(xiàn)林縣人民縈繞千年的吃水夢,建渠干部群眾提出“寧愿苦戰(zhàn),不愿苦熬”,在全縣范圍內挑選了300名青年繼續(xù)攻關,拿下紅旗渠上的這段重要工程。300名青年在這里度過了200多天的“洞中歲月”,在堅硬如鋼的石英砂石上開鑿出這件雄偉的作品。
那是一段艱苦的歲月。冬天的太行山,風冷石硬,萬木蕭條。幾十個人擠在洞里,睡覺時連翻個身都很困難。洞中潮濕,又沒法洗澡,一個人身上生了虱子,很快就蔓延到幾十個人身上。年輕人消耗多、飯量大,可困難時期糧食不夠吃,只好去河里撈水草、捋樹葉,煮一煮,拌上點糧食,就成了美味佳肴。
太行山上的石頭非常堅硬,一錘下去,只能留下一個斑點。這難不倒富有創(chuàng)意的年輕人,他們創(chuàng)造出“連環(huán)炮”“瓦缸窯炮”等方法,使挖山日進度由0.3米提高到2.8米,終于在1961年7月將隧洞鑿通。紅旗渠渠線,由此往前延伸了最艱難的616米。后來,為了紀念這群立下汗馬功勞的年輕人,隧洞被命名為青年洞。
如今,青年洞的上方,還有幾個醒目的大字:洞中歲月。這是當年修渠的青年留下的字跡。斑駁的字跡高懸于洞口之上,已然和滄桑的太行山融為一體,成為一道風景。這段“洞中歲月”,仿佛一個隱喻:身處難挨的洞中之時,每個年輕人都遭受著智慧、意志、耐力乃至生命的考驗,然而,當洞中最后一塊攔路石被撬開,第一縷光線照進洞中的時候,霧霾消散,光明迫近,洞中的黑暗一掃而光,夢想已然近在眼前……
“洞中歲月”雖然難挨,但卻值得懷念。因為這里有熾熱的夢想、壓不垮的意志和不斷迸發(fā)的智慧,雖手中只有一錘一釬,也能于頑石之上鑿出天渠,于黑暗之中雕出光明,身處洞中,卻有雕刻時光的快樂。
如今,中國已發(fā)生翻天覆地的變化,300名紅旗渠青年所經(jīng)歷的缺衣少糧的窘?jīng)r也許不會再出現(xiàn),但“洞中歲月”所浸潤的那股精神卻永遠不會褪色。當下,中國的發(fā)展已進入新的階段,站在新的歷史起點,要想繼續(xù)闖出一片新天地,無疑要跨越橫亙在前進道路上的一道道溝坎、一個個險灘,要有“洞中歲月”那股壓不垮的拼搏精神。
我們欣喜地看到,這種精神在當下的年輕人身上并不稀缺。在改革發(fā)展浪潮的最前沿,到處都不乏年輕人奮斗拼搏、沖鋒在前的身影。在脫貧攻堅的戰(zhàn)場、科技攻關的路途、改革創(chuàng)新的前沿,挑戰(zhàn)不可謂不大,困難不可謂不多,置身其中的年輕奮進者們,不少人在砥礪前行中也經(jīng)歷著“洞中歲月”,忍受意志和耐力的挑戰(zhàn),用耐心和細心雕琢時光,終成一番事業(yè)。
如今,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,在當今世界風云際會的變局之中,面對正在經(jīng)歷和可能遇到的種種風雨,新時代的青年正以擔當作為在為實現(xiàn)中國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夢想中不屈不撓、砥礪前行。
文章轉載自人民網(wǎng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