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類和腫瘤的較量似乎是一場永遠沒有結局的影片。人類總想挖空心思地“掌控”腫瘤,而腫瘤偏偏狡猾多變,它總是給人類制造各種難題。


談攻克癌癥還為時過早,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新療法、新藥物,將癌癥變成可控的慢性病,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。
腫瘤不僅牽涉一個人、一個家庭的喜怒哀樂,還會影響到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健康繁衍。
在過去50年里,世界各


在過去50年里,世界各國都相繼制訂了與腫瘤相關的計劃,更是不惜投入重金于腫瘤領域研發(fā),也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。但略顯遺憾的是,腫瘤對人類的威脅并沒有減輕。
前不久,《美國醫(yī)學會雜志》子刊JAMA Oncology發(fā)布了最新的全球癌癥負擔報告,分析了全球195個國家29大類癌癥的發(fā)病率、死亡率和傷殘調整壽命年(DALYs,因病損失的健康壽命年)等數(shù)據(jù)。 報告顯示,過去的十年間,幾乎所有國家的癌癥新發(fā)病例數(shù)都在增加,僅2017年,全球就有2450萬例新發(fā)癌癥和960萬例癌癥死亡。
“談攻克癌癥還為時過早,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新療法、新藥物,將癌癥變成可控的慢性病,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。”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腫瘤醫(yī)院副院長石遠凱表示,癌癥發(fā)病機制的復雜性決定了治療上的高度復雜性。
免疫逃逸讓腫瘤“有機可乘”
那么,癌癥到底是怎么發(fā)生的?這也正是全世界科學家一直苦苦追尋、試圖解開的謎底。
以現(xiàn)有的研究成果,中國科學院院士、軍事醫(yī)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學敏認為,人類對癌癥認識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。
第一個階段,科學家主要著眼于細胞周期開展工作。“正常的細胞都是有生長周期的,而腫瘤細胞的生長卻毫無節(jié)制,就像汽車到了十字路口看到紅燈,根本停不下來。”張學敏表示,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,科學家們發(fā)明了化療藥物,應用于腫瘤內科治療方面,并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但是,因化療藥物不能區(qū)分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,多數(shù)腫瘤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。
漸漸地,科學家們發(fā)現(xiàn)腫瘤的發(fā)生不僅僅是細胞周期的問題,還與基因突變密切相關。這也是第二個階段的認識。隨后,腫瘤靶向藥物開始接連上市。
“相比化療藥物,靶向藥物可以使藥物在目標局部形成相對較高的濃度,從而在提高藥效的同時抑制毒副作用,減少對正常組織、細胞的傷害。”張學敏說,靶向藥物對于生命的延長作用也是有限的,并且還會出現(xiàn)耐藥性。
于是,科學家們對腫瘤的認識走向更深一步。他們發(fā)現(xiàn)因為免疫逃逸的發(fā)生才導致了腫瘤的出現(xiàn),進而研發(fā)出腫瘤免疫治療藥物,并給臨床帶來前所未有的驚喜,比如抑制PD-1/PD-L1通路的免疫抑制劑等。
“相比前兩個階段,這一階段屬于革命性的進展。”張學敏說,美國前總統(tǒng)吉米·卡特就用他的親身“治愈”經歷讓更多人認識到免疫細胞治療的切實療效與無限可能。
但是,上述成果或許只是人類對腫瘤認識的“冰山一角”。
未來,哪個領域有可能把我們帶到對腫瘤認識的第四個階段?張學敏認為,“未來圍繞著基因突變、細胞異質性、細胞進化等方面的研究或許會給腫瘤認識帶來新的突破。”
應在腫瘤可逆階段“做文章”
如果說在腫瘤治療方面取得進展是“步履維艱”的話,那么在腫瘤早期進行有效的防控或許“大有作為”。
“早期發(fā)現(xiàn)腫瘤,不僅治療成本低,治療效果也會很顯著。”石遠凱說,很多早期實體腫瘤的五年生存率甚至達到95%以上。但遺憾的是,很多患者發(fā)現(xiàn)腫瘤時便已經是晚期。
以肺癌為例,美國肺癌的整體生存率只有17%,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僅有4%,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晚期肺癌患者較多。
但是,通常從正常細胞發(fā)展到危及生命的惡性腫瘤,大多都會經歷癌前病變階段,而從癌前病變發(fā)展成為侵襲性癌一般需要1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。
“癌前病變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可逆性。也就是說,我們如果能夠在癌前病變階段‘做文章’,就可能有效地阻止侵襲性癌癥的發(fā)生。”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書鈞呼吁,我國應該加大食管癌、胃癌、大腸癌等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方面的力度。
此外,程書鈞還強調,腫瘤是全身性疾病,不能只看成是孤立、局部的腫瘤問題。“我們的診療思路要從單純治療病人的腫瘤,逐漸過渡到治療帶腫瘤的病人,而不是僅僅考慮直接殺滅腫瘤的方法。”
防癌體檢也要個性與專業(yè)
當然,任何的早診早治手段都需要因人而異。
以肺癌為例,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宣武醫(yī)院胸外科主任張毅認為,長期吸煙、有腫瘤家族史、有職業(yè)暴露史等高危人群,應每年進行肺癌檢查。即便是健康人群,也應該在40歲以后,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,并一定要去專業(yè)機構進行咨詢。
那么,是不是每年做一次防癌體檢就可以“萬事大吉”呢?對此,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腫瘤醫(yī)院防癌科主任徐志堅表示,防癌體檢并不是每年都必須做,它講究個體化和有效性。醫(yī)生通常需要根據(jù)個體年齡、既往檢查結果等選擇合適的體檢間隔時間。
比如,胃鏡可以3年檢查一次,腸鏡可以5年檢查一次,鉬靶可以2年檢查一次,宮頸癌篩查可以根據(jù)情況3~5年檢查一次。
“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,如果處于一種正常的狀態(tài)之下,不僅可以降低癌癥的發(fā)生,也會降低其他疾病的發(fā)生。”石遠凱建議,每個人都擁有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,合理飲食、適量運動、戒煙限酒、心理平衡,這樣自然容易遠離癌癥。
文章轉載自新浪新聞
文章轉載自新浪新聞
常山圖庫
新聞排行榜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