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日,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》正式實施,這被不少人稱為“史上最嚴垃圾分類”。這之后,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》修訂版也有可能登上舞臺,這意味著北京同樣將開始對生活垃圾分類動真格。
放眼全球,許多國家的垃圾分類其實早就非常嚴格,政府也會想方設(shè)法地來推行垃圾分類,讓它變成人們不可或缺的責(zé)任。比如日本的某些地區(qū)會在每年的12月發(fā)給居民們一個特別的“日歷”,日歷由黃色、綠色、藍色等顏色組成,每一種顏色就代表一個可以扔某種類型垃圾的日子,這樣能幫助老百姓按照日歷來進行垃圾分類。
但垃圾分類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,許多人會因為這么大一項復(fù)雜的工程而選擇胡亂丟棄垃圾。為此,許多國家出臺了相當(dāng)嚴格甚至恐怖的懲罰措施,一旦你沒有按照規(guī)定處理垃圾,你可能需要去社區(qū)進行一年免費的社區(qū)服務(wù),或者將整條街道的垃圾帶回家并和它們“和諧”地相處一周。更嚴重的,你可能會被罰款30000美元或者被監(jiān)禁6年!這些懲罰措施雖然奇怪又嚴苛,但不得不承認它們十分有效。
值得注意的是,除了立法來促進垃圾分類再回收的流程外,各國還積極研發(fā)了智能垃圾分類技術(shù)來鼓勵人們管理生活垃圾,不論是美國的智能廢物分類系統(tǒng),還是波蘭的人工智能垃圾桶,抑或是西班牙的人工AI垃圾分揀機器人,都為垃圾分類的層級管理提供了一種便利而又智能的新思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