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一線是新聞的富礦,基層是最好的課堂。“腳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。”
●從紛繁復雜的生活中,洞悉世間萬象,發(fā)現(xiàn)典型的人和事,聚焦有價值的亮點,需要一雙“慧眼”。
●新聞工作是一項高強度的腦力勞動,記者在現(xiàn)場眼觀六路、耳聽八方而有所取舍,都要通過大腦去梳理分析、去粗取精。
●“筆力”不僅是妙手著文章,還在于如何以多種形式和載體全方位展現(xiàn)報道對象的精氣神,提升傳播力影響力。
近年來,浙江省臺州日報報業(yè)傳媒集團為了踐行增強“腳力、眼力、腦力、筆力”要求,全力提升新聞隊伍素質(zhì),深化拓展“走轉(zhuǎn)改”活動,深入基層一線,走到群眾身邊,挖掘提煉精彩故事,做亮做強主題宣傳。
人物報道品牌欄目《身邊的感動》,是臺報集團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面旗幟。新聞記者通過調(diào)研式、行進式、體驗式采訪,趕赴海島、農(nóng)村、社區(qū),與先進人物面對面,記錄時代風貌,把主題宣傳做精彩、做深入,深刻展現(xiàn)典型中所蘊含的家國情、中國夢。自2011年至今,《身邊的感動》已推出卓玉寶、章晶晶、周海峰、顏曰春等200多個典型人物,創(chuàng)作了一個又一個“沾泥土、帶露珠、冒熱氣”的優(yōu)秀新聞作品。
跑基層
腳下有泥土,筆下見真情
一線是新聞的富礦,基層是最好的課堂。“腳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。”新聞是跑出來的,細節(jié)是談出來的。基層一線,是了解群眾、了解社會的重要前沿陣地。唯有沉下心、俯下身,不惜腳力,深入基層,深入實際,深入群眾,以人民為報道的主角,學會與群眾打交道,與人民心連心、同呼吸、共命運,才能感知時代的脈搏,發(fā)現(xiàn)最動人的身影,聽見最真實的聲音,從火熱社會實踐中發(fā)掘素材,真實反映所見所聞。
一位步入鮐背之年的老人,入黨70年,現(xiàn)已離休31年,本該頤養(yǎng)天年、安享天倫之樂,卻還當著一個縣級市關(guān)工委名譽主任、一個街道關(guān)工委顧問,每天上班,心系群眾,長年奔波在海島基層,熱心助學幫困。
聽聞這些,記者的心頭肯定會起波瀾。世上真有這樣的人?他為什么要這樣做?他要干到什么時候真正退休?于是,當下決定跑去采訪。在此之前,郭口順的事跡,曾有不少見諸報端。但是,別人嚼過的饃不甜。點點鼠標、打打電話,從材料到材料,畢竟是“紙上得來終覺淺”,第一現(xiàn)場、第一手素材才鮮活,才具有價值。
玉環(huán)是臺州最南端的海島城市,當時高速公路還未通,交通不便,堵車是家常便飯。臺州日報社由總編輯帶隊、派出精兵強將,起早趕赴海島。擠在50平方米的陋室,與93歲高齡、精神矍鑠的郭口順促膝長談后,我們又走近他的同事及工作對象,深入碼頭、田間、學校、社區(qū),挖掘最鮮活、最能打動人的故事,尋找最生動的細節(jié),還原最真實的場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