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明太祖天授智勇,崛起布衣,緯武經(jīng)文,統(tǒng)一方夏,凡其制度,準今酌古,咸極周詳"。這句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,夸贊明太祖洪武皇帝的。朱元璋能夠得到后世異族統(tǒng)治者的如此認可,說明此人的確有過人之處。
元末亂世,自然災害頻繁,而他們又拿不出什么應對之策,因此流民四起。朱元璋的父母皆在此時離世,他為了活命,當過和尚,做過乞丐,最終投奔郭子興的軍隊,還得了馬皇后這么一位賢內(nèi)助。在朱元璋起義推翻元朝后,卻承認元朝是中華正統(tǒng),有哪些考量?
?。ㄒ唬?、伐無道誅暴元,驅(qū)除韃虜恢復中華
元朝的國祚不足百年,但在此期間它給神州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。在中原地區(qū)生活的人們,本來就有著貴中華,賤夷狄的思想,再加上其暴虐無道,因此不得人心。朱元璋本名朱重八,他的名字就是為了反元而起的。朱,通"誅";元即元朝,而璋則為玉器。
1. 先定江南再奪北,天下百姓就此寧
"太祖下徽州,以鄧愈薦,召問時務。對曰:"高筑墻,廣積糧,緩稱王。"太祖善之。"朱元璋能夠順利的奪得天下,與其麾下一眾驍將謀士密不可分。在劉伯溫的建議下,朱元璋以江南地區(qū)為基本盤,逐步的向外擴充勢力。
元末的起義軍并不止他一支,像張士誠,陳友諒這些地方軍閥勢力都十分強勁。自一三五六年開始,朱元璋實行逐個擊破的戰(zhàn)略像長江上游的陳友諒,下游的張士誠,還有占據(jù)浙江福建的方國珍,以及陳友定等都慘死在朱元璋軍隊的鐵蹄之下。
而后就只剩下了盤踞在北方的元朝,宋濂發(fā)表《中原檄文》"當此之時,天運循環(huán),中原氣盛,億兆之中,當降生圣人,驅(qū)除胡虜,恢復中華,立綱陳紀,救濟斯民"。號召天下有識之士,共同加入到討元的隊伍中來。
彼時的元朝,氣數(shù)已盡,根本無力阻擋明朝的摧枯拉朽之勢。
2. 新朝代舊朝,承認其身份
一三六八年,在徐達和常遇春的幫助下,明軍攻克通州。而元惠宗則早早的就往北逃竄,并病死于應昌。在大明軍隊抵達北京的那一刻,徹底宣告了元朝結(jié)束了對中原的統(tǒng)治。當然,這個政權(quán)并沒有消亡,而是在草原上繼續(xù)發(fā)展,史稱北元。
《明太祖實錄》"元雖夷狄,然君主中國且將百年,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(yǎng)"。在朱元璋看來,元朝雖然是異族統(tǒng)治,不過也在這片土地上耕耘了近百年之久,他本人和臣民們都曾是其子孫,都曾在其治下生活過,言外之意,就是承認了元朝為正朔,并沒有把它當成割據(jù)政權(quán),或者直接否定。
古代華夷觀念是十分深厚的,認為夷狄皆為茹毛飲血之人,并把自己視作高人一等。放現(xiàn)在來看,這是赤裸裸的民族歧視。不過那時候沒有民主平等的觀念,社會也沒有發(fā)展到現(xiàn)在的水平。而在這種觀念影響下長大的朱元璋,為何會去承認元朝的統(tǒng)治,他完全可以將妖魔化的元朝,當成是"偽政權(quán)"。
(二)、君子坦蕩蕩,小人常戚戚
《禮記》:"中國戎夷,五方之民,皆有性也,不可推移"。為了追求名正言順,每個王朝都會宣稱自己是中原正統(tǒng)。
比如北宋年間,趙家人說自己是正統(tǒng),而疆域更加遼闊的契丹也說自己是正統(tǒng);到了南宋,趙家人不過偏安江南一隅,他們卻說自己是正統(tǒng);而金國人認為,自己占據(jù)著中原,那么他們才是中原正統(tǒng)。正統(tǒng)之爭如此激烈,可朱元璋為何還會往敵人臉上貼金?
1. 既成事實,沒有否認必要
元朝雖然統(tǒng)治中國的時間并不長,但是包括傳統(tǒng)中國地以及漠北還有西域的大片領(lǐng)土,皆歸其所有。所謂的中原正統(tǒng),就是誰占據(jù)了中原,誰就是正統(tǒng)。顯然,元朝有過這樣的經(jīng)歷。如此一來,就算朱元璋不承認,可它就是擺在那里的事實。
倒不如大大方方的,以免天下人恥笑。要是執(zhí)意的去否定元朝,根本沒什么意義,還會被人認為老朱家的人有些顛倒黑白。而且,就文化而言,元朝也是推行漢化的。他們重開科舉制度,又尊奉孔子,還宣傳忠義兩全的關(guān)羽,關(guān)二爺。
這些全都是傳統(tǒng)的漢人文化,他們雖然也想要讓天下百姓都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過活,奈何其人口不多,很難推行。不過,它畢竟也沒有徹底的推翻漢人的那套儒家體系。此外,還廣泛的招募漢人為官。
說白了,他們只是統(tǒng)治階層為其他民族而已。就像隋朝姓楊,而唐朝姓李,可李唐總不能否認隋朝的存在。明朝代替元朝,只不過是由姓朱的,代替了孛兒只斤氏罷了。再有一個,朱家是漢人,而孛兒只斤是蒙古人。
朱元璋雖然后期的手段雖然有些過于雷霆,但早年間還算是一個光明磊落之人。元朝是正統(tǒng),那是既成事實,即便不承認或者反駁,也無濟于事,倒不如大大方的,還能落個好名聲。
2. 承認元朝,等于承認其遺民
"山河奄有中華地,日月重開大宋天"。最早的時候,起義軍們打出的旗號是復興大宋??赡莻€朝代都已經(jīng)敗亡近百年了,還有什么影響力。元朝內(nèi)部還有很多的漢人當權(quán),他們一聽要復興大宋,而兩者宋朝和元朝有著不共戴天的亡國之恨,這一看,就是要把所有在元廷內(nèi)部之人都清算掉。
因此,早期起義的時候,根本無法得到那些身居高位的漢人支持。所以,朱元璋倒不如直接認可了元朝,而大哉乾元之國又和朱家沒有什么血海深仇,于是那些漢人們便可以放心的倒戈。而且,朱元璋自己都說了"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(yǎng)"。
這就表示,他和那些元朝的漢臣們都是一樣的人。這無異于給他們打了一劑強心針,讓其能夠更加安心的投奔自己。此外,古人講究的是君權(quán)神授。朱元璋承認元朝為正統(tǒng),就表示上天認可了它,但是只給它不到一百年的國運。
而上天指派的接班人,那就是自己。如此一來,君權(quán)神授的觀念再度得到了延續(xù)。對于朱元璋而言,承認元朝是百利而無一害的。
最明顯的好處,就是讓大家看到了自己包容四海之心;其次,就是穩(wěn)固了其統(tǒng)治;再次,則是有利于招徠人才,為自己效命,表示不會清算元朝"余孽"。
?。ㄈo利不起早,君以社稷為先
"崖山之后,再無中華"。元朝當時將傳統(tǒng)中國地內(nèi)的所有政權(quán),都消滅的一干二凈,已經(jīng)沒有能與其抗衡的政權(quán)了。那么朱元璋此時的境遇和崖山之戰(zhàn)后的元朝一樣,天下已經(jīng)再無割據(jù)勢力,他就是唯一的皇帝。如若不承認元朝是正統(tǒng),那么就等于不承認自己。
1. 認可他人,等同于認可自己
清軍入關(guān)的時候,多爾袞曾經(jīng)說過一句話"天下取自于賊,而非明"。而據(jù)《太祖實錄》記載,朱元璋曾說過類似的話"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,不在元氏之手"。明朝承認元朝,和清朝承認明朝,其實是一個道理。后來順治和康熙皇帝還都曾夸贊過明太祖,清圣祖也曾親自拜謁過南京的朱元璋陵墓。
他們這么做,無外乎都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統(tǒng)治,讓那些對前朝還心馳神往之人,全部向自己依附。他們想表達的意思很明顯,都不是從前朝那里得來的政權(quán)。因此,大家不應該有不共戴天之仇。那些懷念前朝的人,不用為了那份仇恨而耿耿于懷。
其實他們的這些話,都有道理。在起義軍,早期抗元戰(zhàn)爭中,朱元璋并沒有出多大的力,他的天下是從陳友諒等人手中拿到的;而明朝是亡在了農(nóng)民起義上,自崇禎煤山自縊的那一刻就已經(jīng)結(jié)束了。
不管是說取自于賊也好,還是承認前朝也罷,都是希望那些心懷深仇大恨之人,能夠釋然。若是他們不穩(wěn),整日激起民變,那么自己的江山就坐不踏實。
2. 擺脫大家對農(nóng)民軍的固有印象
"明初諸臣不忘胡元,真屬不可思議之尤矣"。在反元戰(zhàn)爭早期,充斥著很多的宗教勢力以及地方勢力。這些人不過是披著民族大義的旗幟,行利己之事罷了。當初白蓮教,彌勒教搞的紅巾軍,殺人如麻,還總是喜歡屠城,他們那幾年殺的人,與元朝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這些人,從來都不承認元朝的存在,只顧著征戰(zhàn)殺伐,劫掠百姓。而朱元璋要做的,就是與他們明顯的區(qū)分開來。他要讓世人看到,自己和那些流民匪寇,有著天壤之別,他是想讓天下長治久安的。因此,他擺出一副大度而又坦然的姿態(tài),大大方方的承認自己曾生活在元朝,元朝也是正兒八經(jīng)的政權(quán)。
當然,這其實也是在向草原部落示好。多一個朋友,總好過多個敵人。如此一來,不論那些思念元朝的人也好,或者是北元的人也罷,都能拿出一副和氣來看待大明。
結(jié)語:
朱元璋承認元朝,首先是為了樹立起自己大度的人設(shè);其次,則是招徠那些草原上的部落,為雙方的友好往來,鋪設(shè)好橋梁,否則人家來無影,去無蹤的,邊境將永無寧日。不論如何,他歸根結(jié)底還是為了自己剛剛建立的王朝,能夠有更好的發(fā)展,能夠長治久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