息肉屬于良性腫瘤的一種,任何有黏膜分布的空腔器官上,都可能會生長出息肉,不過就我國臨床而言,最為常見的息肉就是“腸道息肉”。臨床對大腸息肉的分類主要有兩種,也就是腺瘤和非腺瘤息肉,其中非腺瘤性息肉基本沒有惡變可能,比如炎性息肉、增生息肉等!
1、反復腹瀉
相關臨床研究表明,在結(jié)直腸癌發(fā)病的早期階段,許多患者都有排便習慣紊亂的癥狀,特別是頻繁的排便,反復腹瀉最常見,大量肉眼可見的粘液。
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腸道內(nèi)的癌癥已經(jīng)形成,會不斷刺激腸道粘膜,改變粘膜的分泌,加速腸道蠕動,產(chǎn)生大量分泌物,引起菌群紊亂,所以患者的大便習慣也會隨之改變,出現(xiàn)假性腹瀉、排便不暢等異常表現(xiàn)。
2、從腹瀉到便秘
以前大便次數(shù)增多,反復腹瀉,但最近突然出現(xiàn)排便困難,便秘癥狀,也可能與腸癌有關。
因為腸癌會隨著癌細胞的雙重增殖而生長,它們會滲透到腸壁癌的周徑中,導致患者的腸腔越來越窄,甚至腸梗阻。糞便不能順利通過腸道排出,出現(xiàn)排便困難的癥狀。
同時,糞便也會被癌癥擠壓,形狀會發(fā)生變化,如小扁條、小細條一般糞便、一側(cè)凹痕或血跡糞便,是腸癌的常見表現(xiàn)。然而,由于這些癥狀與便秘、痔瘡非常相似,患者也很容易忽視它們。
3、血便癥狀
血便是腸癌最典型的癥狀。幾乎所有結(jié)直腸癌患者在進入發(fā)展期后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血便。進入晚期后,血便越明顯。腸癌引起血便的原因與癌細胞直接侵入血管、部分癌組織壞死糜爛等兩個因素有關。
在早期階段,患者不會排出肉眼可見的血便,但主要是大便潛血。隨著疾病的不斷進展,癌組織的侵蝕和壞死,患者會排出肉眼可見的混合血便,血液為暗紅色或深紅色,還夾雜著大量的粘液或膿液,有時大便中有肉眼可見的血塊和壞死組織。
